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劳动耗费和资金占用同有用的劳动成果的比较。提高经济效益就是在同样的生产条件下,以尽可能少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耗费,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社会公有制的建立,不仅存在社会主义微观经济效益,,同时也产生了宏观经济效益。宏观经济效益是反映在整个国民经济总体上的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是反映在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银行经营的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是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在银行的具体体现。银行经营的社会效益,主要是指银行信贷资金投入与社会产出之间的比较,它反映的是宏观经济效益。银行经营的自身效益,主要是指银行信贷资金投入与银行收入之间的比较,它反映的是微观经济效益。
银行经营的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是有一定的差别或者说存有一定矛盾,具体表现在:
(一) 信贷资金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在总体上是一致的。
首先,是由社会主义银行经营目的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根本一致性决定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实现银行经济效益的前提,银行经济效益的实现是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国家依据社会需求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银行只有在计划指导下,根据社会需要组织经营,才能使信贷资金使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自身也取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银行经济效益的实现,也是满足劳动者需要的内在要求,这是因为,银行所获取利润中少部分属于自己支配,大部分要上交国家,国家为了不断满足劳动者的需要,必然要求银行多盈利,为社会提高更多资金。
其次,是由银行与社会发展的依存关系决定的。银行经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存有正向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经济健康、迅速发展为银行的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必然促进经济的发展。而银行的发展,又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超前服务和更多资金,促进社会经济的更快发展。
(二) 银行经营的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有时也存有一定矛盾。
社会主义银行经营的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存有一定矛盾的原因在于,其不仅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同时又是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管理的职能部门。作为国家的银行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顾全社会的经济效益。这就产生了银行经营的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的矛盾。
怎样解决银行经营的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的矛盾,使两个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正确认识矛盾的基础上,着力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其两个效益的矛盾来说,社会效益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社会效益是前提,社会效益不好,自身效益再好也是暂时的。相反,社会效益好了,自身效益提高受到影响则成为暂时的。基于此,无论是专业银行还是政策性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都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的货币信贷方针和产业政策。自身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这是银行经营的大方向,是社会主义国家银行的特征所在。
(二)积极活化存量,努力优化增量,合理营运信贷资金。从目前情况看,银行信贷存量中不良贷款比重较大,成为制约银行经营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为此,银行应在盘活不良资金上下功夫,采取行政、法律、纪律、信用等手段,努力活化这部分沉淀资金。优化增量是提高银行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银行要严格依据各个时期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结合当地优势,确定贷款投向,并注意采取各种措施,防范非正常贷款的新生。
(三)建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适应新形势要求,完善各种管理机制。特别是贷款的发放,要从贷款的立项、调查、审查、审议、审批等各个环节层层把关,并落实好每一环节的责任人,以增强监管制约的力度。要不断充实信贷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促其提高项目考察评估水平,为保证贷款投放的质量奠定基础。同时,充分发挥会计、审计等部门的监管职能作用,明确各自责权,促其增强监督意识和压力。要注意把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事前控制上,以避免信贷资金无效益及损失。
(四)努力提高银行员工的政治业务素质。银行员工的素质,是银行经营的基础。在提高银行员工的素质上,可采取岗位培训、提倡自学,激励工作人员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等办法。为了提高银行员工提高素质的紧迫感,建议按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及工作实绩确定等级,不搞终身制,优升劣降,并与绩效考核奖金挂钩,促其自觉提高素质。(农发行定陶区支行 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