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湖南首家生态环境产学研用联合体在长沙金麓国际大酒店举行了成立仪式。
图为长沙市生态环境保护行业协会会长刘军亮(左一),长沙市委组织部特聘党课授课教授杨德兴(左五),中华环保联合会高原专家(右四),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院院长罗岳平(右三),湖南师大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毛德华教授(左三),湖南师大尹佳教授(左二),湖南农大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雷鸣教授(左四),湖南省检验监测学会秘书长、湖南省检验监测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陈祥光(右二),湖南中洲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国全(右一)共同触摸启动球,宣布生态环境产学研用联合体成立
生态产学研用联合体由长沙市生态环境保护行业协会牵头,联合湖南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湖南省循环经济研究会、湖南省化学化工学会催化与绿色化学专委会、湖南省环境影响评价及监理协会、长沙市科学技术学会等多家行业协会,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湖南省农业环境生态研究所、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湖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机构及院校,湖南沃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科美洁环保有限公司、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三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湖南九九智能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等生态环境行业相关企业组成。
社会在走向生态文明的过程中,需要产业界、学术界和其他社会各界联合起来,在协同创新和产学融合过程中,共同识别问题,共同分担责任,共同推动发展。诸多重大科技创新不再是单一主体的活动,而必须由多个创新主体参与、协同,这已是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企业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处于关键环节和主导位置。经过多年发展,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不容忽视的是,企业与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主体的目标之间仍有相当距离,特别是自主研发能力、技术集成能力较弱,产业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相对欠缺。
科研机构在协同创新中承担着服务企业的任务。企业创新的现状,迫切需要拥有技术、人才等丰富资源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给予有力支持。然而,由于存在着创新文化和价值的差异,科研院所、高校为产业和企业创新服务的意识仍有待强化。为此在新一轮的科技体制改革中,科研院所、高校应将此作为自身的一种责任,主动向企业靠拢。
生态环境产学研用联合体组织构成方面,既包括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社团,也包括创新领军企业,还包括具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公益机构,是真正的跨学科、跨领域、大联合。这就充分调动牵头协会、企业和机构的积极性,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利用各方资源促进产学融合,对于推进科研成果围绕市场需求转化,提升自主创新的科研竞争力有着重大意义。